您的位置首页  家电资讯  新闻

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写作技巧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2-1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写作技巧

  人工智能写作无法同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表达模式化,这给新闻采编人员以发挥优势的机会。新闻采编人员应提高自身素养,特别是引导的能力、发掘人性的能力、表达关怀的能力,努力把更丰富的外延和内涵注入新闻写作之中。

  2015年,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记者斯科特·霍斯利和智能写作软件“语言大师”进行了一次新闻写作比拼,两者根据丹尼斯餐饮公司公布的财报数据在同一时间进行写作。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对两则报道满意程度发起的公众投票结果显示,“语言大师”获得912票,斯科特·霍斯利获得9916票,显然,受众对斯科特·霍斯利撰写的新闻稿件认可度更高。

  比赛中,斯科特·霍斯用时7分钟,“语言大师”用时2分钟,从新闻发布的速度上来看,“语言大师”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体现出人工智能写作新闻在数据处理速度和编辑效率上的强大优势。但是从内容可读性上来看,由于斯科特·霍斯利是丹尼斯餐厅的常客,对新闻题材十分熟悉,写起来得心应手,选取“大满贯”等具有感彩的词汇,将生硬的数据堆积转化为感性的认识,更便于读者掌握新闻主题。在新闻主体中,斯科特·霍斯利还加入了具体直观的生活词汇,如“钱袋”“薄煎饼”等,文字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生动形象,更容易引起受众的联想,更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

  通过案例对比,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写作的最大优势在于速度和尊重客观事实,记者的优势在于新闻敏感性、新闻的拓展和联想能力。一篇新闻稿件需要的不仅仅是客观陈述,更要符合大众价值取向的人性色彩。

  故事是新闻文本的内核。新闻也要讲好“中国故事”。从受众角度来看,相对于生硬的“新闻八股”,故事化的新闻报道更具有吸引力,受众更加乐于接受;从内容报道本身来看,讲故事的方式更具有可读性,具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新闻报道更加亲民;从传播效果来讲,故事化的新闻报道其不仅起到传播事实的作用,还可以宣泄情绪、引导。

  大数据时代,新闻报道的故事内核依旧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2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火车站见证兰考经济变迁》,篇幅虽小,但是时间跨度很大,运用多处直接引语,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故事感。

  12月2日下午3点15分,兰考县南彰镇徐洼村村民李麦花在新疆摘棉94天后,乘坐K1352次火车回到了兰考。94天挣了6100元,比去年少了2000元。“今年全国涌到新疆摘棉的人有70多万人,比去年又多了10万。”李麦花说。“今年兰考到新疆摘棉的明显减少。”兰考县火车站总支何金峰说,“从火车站出发摘棉的约为1.8万人,比去年少了8000人。”

  文学是新闻文本的色彩。我们可以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描写代替概括总结,用叙事性的技巧代替报道性的技巧,用灵活的图文安排代替死板的排版模式,用具有感染力的写作风格代替平铺直叙,最终打造出新闻意境的较高形态。记者首先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在叙事和刻画人物形象过程中,通过艺术构思,能够将文学作品中的白描、叙述、点面结合等手法融入其中,真实而又细腻地描摹新闻事件发生时的情景,使之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第2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北京一夜》中创造的意境,典型地凸显了新闻意境真实性和文学性兼顾的特征,并有效地激发受众的联想和情感。

  这篇新闻报道采取了两条主线并行的手法,通过同一情景下不同命运的两位主人公的比对,产生了强烈的价值碰撞。同时,其语言韵律感极强,抒情和议论也是理性且克制的,其意蕴的表达依附于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从而打造出一个矛盾思辨、悲壮而又有希望的复杂意境,给受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过去几十年来,传统意义上的消息、通讯、评论三者相互分离,分工明确、界限分明。近年来这三项业务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有人把这样的三种体裁融合之后形成的新闻题材称为“新闻述评”或“新闻评论”。不论如何命名,这种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以2008年7月31日的南方周末《记者见地》一栏《法律的历史是程序的历史》为例,此文是记者采访全国人工委原副主任张春生后撰写的一篇新闻述评,记者根据实际采访情况而生发评论。原文节选如下:

  全国人工委原副主任张春生,在被问到对法治的理解时,举了一例。同样是姐妹俩分苹果……张春生经常用这个例子说明程序的意义:公正的结果蕴涵在公正的方法中……在尊重法律的人看来,法律是程序约束,是实现正义的方式。

  文章运用了夹叙夹议的笔法,而记者的观点也是从被采访对象的言论中生发出来,既尊重客观事实又传达了价值导向。新闻文本中不但有新闻事实的陈述,也有观点的提出,特别是在一些篇幅较长的报道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现今可供受众选择的媒介众多,而各种媒介之间其实是资源共享、内容兼容的,所以写作时要融合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的多种表述方式和语言风格,全面打造可读、可听、可看的新闻,这样才能真正迎合信息时代的传播趋势,并且与受众之间搭建感性的桥梁。

  在2013年的河南新闻奖名单中,来自7家新闻单位的11件微博作品成为最大亮点,微博作品第一次跻身省级新闻奖获奖名单,是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自2010年起,“两微一端”先后兴盛起来,一些触觉灵敏的传统媒体纷纷进驻新媒体平台,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在移动场中尝试夺回主导权,因此2012年也被称为“媒体微博元年”,后来又有各类“元年”出现,这也奠定了微博的媒体属性。

  记者应积极顺应时代风向,融合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的多种表述方式和语言风格,让文章更生动活泼。如在报纸的新闻报道中开始出现电视新闻脚本的格局,如“话外音”“同期声”等表达方式。

  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下,传统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利用更多的时间精力去体验生活百态、去观察体会和总结,发挥思维的无限可能,用和责任感去面对工作,把新闻真正做成有事实、有态度、有感情的报道。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机构仍然需要新闻人能够快速、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并且也需要从业人员能够为网络媒体重新设置议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智能新闻写作
  • 编辑:郭晓刚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