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家电新闻

漳州用“优势视角”梳理潜能资源 解决山村难题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2-2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河坑村,地处南靖土楼景区,有13座世遗土楼。多数村民外出打工或做生意,只有15%的村民留在村子以农耕为生。隔壁的田螺坑村凭借“四菜一汤”成为旅游胜地。而河坑,除了承接田螺坑溢出的部分旅游资源外,尚是“处女地”。村民守着清贫的日子发愁:古村的发展方向在哪儿?

  2017年7月,机会来了。在南靖县委组织部和南靖县土楼管委会的邀请下,华南理工大学吴硕贤院士带领一批专家学者进驻河坑,对土楼及古村落可持续保护利用开展为期5年的调研。值得琢磨的是,以往专家调研常是聚焦痛点,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但吴硕贤院士来到山村后,并不急于寻找“病灶”,而是花了两年时间对村庄进行仔细调研,并深入挖掘山村的生存智慧、循环系统、人文景观等优势资源。

  原来,河坑村从传统农耕时期起,就存有大量生存智慧:山林被分为水源林、经济林、用材林、薪炭林,分类管制;客家人熟知田间地头各种草木、动物及昆虫的凉、热、补、损和毒等不同药性,能够就地取材融入一日三餐;村民还通过“添丁坟”“龙旗杆”“公王庙”等民俗活动,把天、地、人共荣的自然循环融入生活中。这是土楼遗产价值得以成立的社会基础。

  专家们暂且不去想发展困惑,却以积极态度回望土楼聚落形态及其背后的农业生态系统,并一一列出优点。显然,发展路径已经显现了。保护乡村生态、盘活乡村资源、促进城乡交流,也许是一种方法。

  改变聚焦点,并不是轻视问题的存在,而是从更高更深处去思考乡村振兴之路。注意力的“池子”就那么大,过度关注劣势,有时反而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梳理潜能资源,思维方式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进而发现,山村遇到的发展问题恰好“藏”在优势里。

  例如,工业化农业推广后,大量山林改造成茶园,破坏了“山顶植松、山腰种果、山底栽竹”的立体格局,降低了水土保育能力。单一化茶叶种植还极易爆发病虫害。另外,公园式绿化替代了“食、疗、景”一体的本土植被,不仅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健康联系,还要支付维护成本。硬质停车场也破坏了村落自然下渗的雨水循环系统。由此可见,有时问题的解决之道不是增点什么,而是减少或避开什么。

  从“优势”入手,专家们提出山村的未来是“农业循环生态系统”,以及由此衍生的生态项目。首先,相关部门得做好顶层设计,把自然生态环境纳入山村的规划和保护范围,即划定农田、水系、山林等遗产景观资源的保护红线。开发旅游项目时,相关部门还应重视环境教育功能。河坑可将小部分的农田耕地和梯田茶园作为体验式田园,推动养生产业的发展;也可利用稻田的休耕期举行大型研学活动,带领游客从“低头种菜、抬头赏花”中学习乡土知识,感悟老祖宗的智慧和远见,从而带动河坑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从“优势”入手,往纵深处探索:或许,旅游只是乡村发展的其中一条路。乡村振兴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得遵循农业自身的生态逻辑,把乡村建设成农民的安乐家园,群众才能从保护中得到实惠,古村落保护才能获得内生动力。(记者 苏益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