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家电回收

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上海浦东纸板回收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2-2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1、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转型发展。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主攻方向,调整优化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和产业结构,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推动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提高供水率,增强应对突发污染事件的能力。建设城市供水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全面建成闲林水库、萧山湘湖、余杭三白潭。推进水厂供水能力扩建工程,逐步实现供水系统联网运行和市区水源南北两岸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水质监测网络,建立饮用水水源地制度,城市和主要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标准,解决和改善提高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采取乡镇分片集中供水、以村为单位分散供水等模式扩大供水范围,全面解决36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2、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3、推进文化工程

深入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积极推进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发展,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发展。大力发展楼宇(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空港经济、会展经济、健康经济等新型服务业态。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2、加强综合运输枢纽建设

探索三网融合的管理模式和机制,积极推进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全面提升“三网”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国内最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智能网、软交换、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全面实现电视业务高清化、互动化。全面推进“三网”融合产业的发展,重点扶持新业态、新应用产业的发展。

第三节 提升医疗保障水平

继续发挥国家石油公司的主渠道作用,吸引国内外多种渠道油品资源的流入,保障市场供应充足、稳定。增加石油储备规模,推进油品贮备库建设。新建扩建总管塘油库,尽快建成余杭仁和油库。新建诸暨油库—桐庐(江南)油库的长输管线。合理布局终端供油站点。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新光源产业、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污染物治理技术与装备、环保材料、节能关键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以及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业,形成具备较强的国际及区域产业合作和竞争能力的节能环保产业。

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率先发展。按照中央对长三角地区和省委对杭州发展的总体要求,把科学发展作为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把加快发展、率先发展作为检验杭州科学发展、转型升级成效的重要标准,推动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继续走在前列,努力在全省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头作用。

第三节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发展战略,抓住高铁建设契机,发挥杭州作为沪杭、杭甬、杭湖宁三大综合运输通道和沪宁(沪)杭、沿杭州湾、杭湖宁、沿运河4条发展带重要节点城市的优势,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提升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水平,形成分工合作、功能互补的基础设施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引导地区间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化区域合作,搭建企业合作平台,加强与长三角重要城市对口联系。

2、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建立满足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财政优先保障机制,加大对公共品供给的财政支持力度,形成基本公共服务支出随财政收入增长而逐年增长的机制,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逐步增加均等化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与特定目标相联系的专项拨款规模,增强区、县(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加强新闻建设,推进新闻核心业务数字化,提升主流竞争力。强化影视传输能力,构建适应多种新需要的节目集成播控平台,加快电视节目制作高清化进程。基本实现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县级(含)以上城市,全市数字电影银幕比例达到100%。推进国家级数字出版建设,发展数字印刷,加强网络品牌建设。加快发展移动多、网络电视,开拓视频点播、车载电视、数字、手机、电子图书馆等新型载体和业务。

3、优化水资源利用体系

2、加快“智能杭州”建设

3、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3、加强市校战略合作

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品质为突出重点。强化学前教育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杭州特色管理体制,促进学前教育高起点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市域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全面发展。实施普通高中质量提升工程,促进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完善城乡青少年校外教育体系,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促进特殊教育全纳型持续发展。科学调整学校布局,优化学校,推进标准化、小班化建设。以集团、联盟、共同体等多种形式深入推进名校集团化,深化集约办学,优化教育资源。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三节 重点培育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

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核能、水能发电装备制造和新型电池、生物质能等,建成国内重要的新能源装备产业化。

3、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第一节 积极拓展内需市场

社区服务业。通过打造社区服务平台、深化社区服务载体、完善社区综合服务保障等方式,加快家庭服务业发展,基本形成新型社区服务体系。

2、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注重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将群众利益纳入制、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释、专业调解、仲裁调解“五调促和”体系。进一步完善群体性事件预防预警和处置机制、征占土地的补偿机制、利益受侵害的赔偿机制、失业人员的培训再就业机制、分配收入调节机制。

推进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患者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加快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装备建设。加强心理卫生工作,开展心理疏导,促进身心健康。健全医疗救治网络,强化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急救水平。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善疾控机构基础设施,提升疾病预防控制的能力与水平。完善妇幼保健体系,保障其基本。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建设残疾人康复设施。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卫生城市和卫生村镇建设。

第二节 构建终身教育和全民学习服务体系

加大中心村培育和特色村建设力度,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探索健康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逐步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逐年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合理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健全临时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水平。建立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推进农村文化室、图书室、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综合利用。

1、实施更积极的就业政策

1、发展低碳经济

深化“春风行动”,完善“四级救助”网络,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优抚对象的抚恤、生活补助标准。完善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制度,确保城乡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落实对困难群众的帮扶救助政策措施,并逐步向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延伸。加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推进农村五保供养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加强被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建立健全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推进救助管理站规范化建设,迁建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全市8个救助管理站全部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积极发展慈善事业,打造“阳光慈善”。

建设防洪排涝工程,提高区域防洪排涝能力。重点缓解易涝区和城市扩大区的洪涝灾害。加快实施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工程、杭嘉湖南排杭州三堡排涝工程、萧山钱江水利枢纽工程、城市防洪及中型水库。抓好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提高中小城镇和农村的防洪避灾能力。继续实施强塘工程,全面完成钱塘江海塘、分水江干流堤防、浦阳江标准塘工程、富春江东洲北支河道等主要河流干流堤防加固和山塘水库除险加固。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全市防范和抵御局地性强降雨、突发性山洪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商贸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农村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着力保障民生必需品正常供应,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商贸新兴业态,加快传统市场整合提升,推进新一轮特色街区建设。

1、稳定粮食生产能力

“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的外部面临深刻变化。

1、加快融入长三角

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智囊作用。进一步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抓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建设和科研方向。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和引进,提升基础性理论和应用性理论研究水平,学科实力和学术水平在全国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中居于前列。

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待遇差距。积极推进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提高养老待遇水平,鼓励有条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积极做好城乡居民的参保缴费工作,确保城乡居民老有所养。切实跨地区流动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权益。逐步实现市域范围内“一”。完善企业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加强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逐步实现杭州人与“新杭州人”、市区与五县(市)居民“同城同待遇”。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参保率进一步提高。

第一节 加强生态建设

2、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第二节 构建水利设施建设与水资源体系

余杭、良渚、塘栖和义蓬、瓜沥、临浦六个组团,要加强规划引领,加快承接主城人口及产业等转移,形成相对、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职住平衡、设施完善、优美的卫星城。加快南湖新城、塘栖新城、湘湖新城等新城及“大美丽洲”良渚文化旅游综合体等综合体建设。以组团中心为重点,加快公共服务中心和城市道、供水、供电系统、排污、环卫、燃气管道、高速信息网络等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品味和宜居创业程度,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建立全民健身信息服务系统。鼓励各地发掘传统体育项目、体育活动,加强群众体育运动品牌建设,健全和完善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加强国民体质测定和监测,特别注重提高在校学生身体素质。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所占比例逐年提高,体育人口逐年增长,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85%以上。

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把产业集群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技术进步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家级开发区科技示范、产业引领和功能辐射作用,推动省级开发区提升扩容,加大城镇特色工业功能区整合提升力度,优化产业集聚,促进块状经济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友好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重点提升杭州装备制造、萧山纺织化纤、余杭家纺、富阳造纸、建德精细化工五个省级产业集群和临安先进装备、桐庐发电设备、淳安食品饮料等一批市级产业集群。

1、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进一步健全促进就业长效机制,以城镇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外来务工人员为重点,深入实施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充分就业行政村、创业型城市和提升劳动者素质”四大行动计划,打造充分就业城市。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帮扶力度,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就业。

第五节 完善社会管理体系

2、打造低碳生活

4、深化教育创新

第四节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

1、建设人才创业平台

2、加快提升高等教育

主导、统筹协调、租售并举、以租为主、应保尽保原则,以“夹心层”为重点,加快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人才专项用房建设,构建具有杭州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破解“住房难”问题,努力实现住有所居,让市民和外来创业务工人员安居乐业。完善住房保障政策法规体系和体制机制。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使用监管。

围绕打造“和谐创业”杭州模式,全面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大力营造鼓励自主创业的社会,进一步完善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一条龙”的工作机制。大力帮助大学毕业生、失业人员创业,进一步提高创业成功率。鼓励和支持各类创业园及创业建设,创新和完善小额贷款政策。

——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基本国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

建立完善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完善人才管理体制、人才评价发现机制、选人用人机制、人才流动配置机制、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和个人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的人才开发投入机制。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建立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机构及其他力量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投入力度。完善创新激励政策,深化技术要素参与股权与收益分配,开展股权激励试点。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优化科技评价励制度。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品牌和标准化战略,推进质量强市和标准化强市建设。做好知识产权试点示范,推进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建设,建设商标战略示范城市,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探索建立知识市场。

2、优化人才发展

巩固提升茶叶、花卉苗木、水产、节粮型畜禽、蔬菜、竹业等六大优势产业和水果、干果、蚕桑、中药材、蜂业等五大特色产业。推进以“三品”工作为重要抓手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和品牌建设,大力培育注册农产品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积极发展具有自然特色、田园情趣,展示现代农业设施和科技水平的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兴产业。改善城乡生态,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不断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1、指导思想

3、切实加强区县(市)协作发展

6、加强历史文化名城

积极利用“西博会”、“休博会”和各类节庆活动等平台,促进会展消费。整合提升“三江两岸”旅游资源,深入推进“旅游西进”,拓展和延伸大杭州消费市场。创新营销方式,积极吸引外地居民、国内外游客来杭消费,力促外地游客在杭延长消费时间、扩大消费种类。充分发挥杭州的品牌优势、资源优势、区域优势,提升杭州作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聚集效应,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挖掘消费潜力。

实施《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进一步发挥杭州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推进杭嘉湖绍四市的全面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大力推进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共建、社会共享,实现联动发展,全面提升杭州都市经济圈整体实力与综合竞争力,建设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重要板块、亚太国际门户有机组成、全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先行区和浙江创业创新核心区。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拓展专业合作领域。建立重要资源统筹配置机制,形成区域产业转移引导机制和建设项目利益共享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推进轨道交通延伸至杭州都市经济圈节点县(市)。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企业、民间团体间合作交流。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文化资源共享,狠抓文化惠民工程,引导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推进特色文化广场建设,普及“新杭州人文化家园”,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以及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向社会免费,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办好“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西湖国际音乐节等重大文化节庆活动。

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引导投资更多地投向五县(市)。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继续改善投资效率,进一步提高投资强度、单位土地效益产出、投入产出比等指标。优化投资方向,防范投资风险。

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求,培养多层次技能型实用人才。围绕行业发展统筹职业教育办学资源,扩大、调整和优化学校布局以及专业结构,加强专业现代化和实训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推动多样化、差异化发展。实施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与建设。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性或重点职业院校。组建多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发展,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加强大学生职业能力培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

5、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创新发展。把科技创新和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动力,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作用,深化各领域创新,提高对外水平,不断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资产(财富)管理投资机构,加大金融后台服务建设力度,加快引进国内外金融企业和金融人才,努力打造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

第八章 建设学习型城市

——自主创新跃上新高地。

3、完善人才工作机制

第二节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十一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委、省各项决策部署,紧展这个第一要务,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实施“六大战略”,破解“七难问题”,推进“一化七经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推进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普惠性进一步增强,城乡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功能明显增强,杭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转型升级实现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生态持续改善,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等三大约束性指标完成“十一五”确定的目标。

3、培育现代产业集群

汽车及零部件。优先发展乘用车,积极发展中高档大中型客车,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制造。加强自主开发和品牌打造,提高国际竞争力。

加大工业余热、雨水集蓄、中水回用力度。进一步提高工业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引导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向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构建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加强对矿产资源的管理,推行现代化开采工艺,发展深加工和精加工,形成产品系列化。支持共生、伴生和低品位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和综合回收率。健全采矿权有偿出让制度。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

1、全面推进终身教育

1、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重大关键及成套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涉海工程装备等,建设长三角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

——民生保障得到新加强。

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政策支持,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推进开发区生态化,积极推进分布式供热,把燃煤量、用热量大的企业搬迁集中到热电厂集中供热的范围内。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与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推进清洁生产。鼓励发展再制造和再利用产业。创新农作制度,积极培育种养结合新模式,促进资源再利用。

加快推进杭州奥体博览中心等重点体育设施建设。加强区级体育设施和组团片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在主城区各街道社区内,加快和建设一批示范性的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加大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扶持力度,扩大农村健身点覆盖面。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管理和向社会,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

培育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重点扶持统防、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技术咨询指导、人员培训、集团承包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到2015年,培育市级社会化服务组织250个。完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推动现代农业技术产业化。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加强农业种质资源的、繁衍和示范应用。培育现代农业流通主体,因地制宜建设大型农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和大农产品仓储,提升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的服务能力。全市乡镇普遍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疾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提升体育整体水平

1、发展基础

第一节 构筑综合交通体系

加大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力度,完善跨界断面河流水量水质目标考核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的机制,逐步提头地区水源的积极性和收益水平。建立健全分类补偿与分档补助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探索建立饮用水源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种与资源费的征收使用管理制度。

第四章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一站式”的就业服务。建立城乡统筹、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健全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加强全市农村乡镇、行政村劳动保障服务站(室)的建设,抓好学历和技能培训,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再就业问题。

3、努力扩大民间投资

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防范综合支撑平台。加大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品研发创新体系。建设电子政务统一的网络信任平台,建立面向社会、互联互通的电子认证体系,支持网上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和电子印章的应用。建成信息安全综合测评认证平台,建立集风险评估、等级、安全测评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安全技术服务体系。

1、总体目标

统筹规划产业集聚大平台建设,重点加快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和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两大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东西呼应、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空间开发结构,成为杭州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两翼。提升发展现有各类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提高产出率。规划建设一批市级产业集聚区,打造新的增长点。强化产业集聚区的政策要素保障,建立协调机制和管理体制,重点保障建设用地需求,加大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支持力度,重点配置容量指标,加快交通、信息、供水、供热、供电、生态等重大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增强集聚区发展的支撑能力。

3、培育现代农业新型主体

第四节 建设高速信息网络体系

——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

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在杭自主创业。探索建立城乡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政策,积极引导城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人才向五县(市)流动。大力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推进实施人才专项住房政策,加大人才专项资金投入。大力宣传人才政策、先进典型和优秀人才,不断改善各类人才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条件,努力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积极发展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扶持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鼓励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发展工业及其它非农产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生态良好的地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促进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鼓励扶持农民工和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加强职业培训,拓展农民就业致富门,提高农民创业创收能力。

2、扩大消费需求

第二章 努力扩大内需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以城市化带动国际化,以国际化提升城市化。加快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着力构建“一主三副六组团”和市域网络化大都市,推动杭州城区发展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迈进。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全省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中介服务业。大力引进国际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企业,争取形成信息咨询、会计税务、法律仲裁、广告及设计、知识产权、人力资源服务等优势行业,努力打造中介服务业领先城市。

第四节 发展体育事业

2、加强学习型组织和活动载体建设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高效生态建设为目标,完善“城市、平原、山区”三大农业圈层布局,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

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培育文明新风尚。大力“精致和谐、大气”的杭州城市人文和“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争一流、宽容失败”的杭州创新创业文化。进一步挖掘杭州城市人文丰富的内涵、表现方式和重点领域,充分发挥人文对培育创业文化、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促进文化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创新公共服务管理体制

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1、推进“三网”融合发展

1、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

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

轻工食品。积极发展智能化、个性化和环保型的家居电器、厨卫电器、影音电器等家电新产品;大力发展方便食品、绿色食品、新型功能食品和海洋生物食品;大力发展包装工业,推进亚包中心建设;积极发展高档纸板、工业技术配套用纸和特种纸,提升塑料、印刷、文体用品和工艺美术制品。

4、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综合整治,农村住房建设、农村历史建筑、下山移民、生态村建设、农村庭院整治。统筹协调市县财政,完善农村公品和公共事业投资体制,加大财政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重点在道交通、水、电、互联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方面实现升级,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3、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3、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1、大力开拓国内市场

1、实施文化精品战略

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教育。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和敬业奉献,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行为规范。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育奋发进取、平和、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未成年人思想建设,深入推进“第二课堂”行动计划,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全面开展清洁空气行动,进一步实施半山和北大桥地区大气污染整治,深化市区工业企业搬迁和升级,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预防为主,严格控制污染源头,做好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控制噪声污染,营造清静的生活生产。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农村水治理、村庄整治、农村绿化和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

1、突出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

2、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

和建设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三江两岸”生态景观。全面推进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开发,大力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整治。采取截污纳管、清淤、配水、生态修复等措施,治理河道水质。积极推进水生态修复,在重点河流、河段以及重点水功能区开展水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污染物降解能力和自净能力,全面改善市区河道水质。开展土壤生态修复,加强污染耕地、污染场地以及废弃矿场、垃圾填埋场的修复,推进坡耕地及林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开展湿地、废弃矿山、沿海滩涂生态修复。

3、加强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

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历史建筑、文保单位、文保点、老房子、“老字号”和“工业遗产”、“商业遗产”、“校园遗产”的利用,严格古城历史风貌,构建完善的分层次、多方位体系。推进西湖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切实抓好南宋皇城遗址公园、良渚遗址等重大文化遗产的和利用。建设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积极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施城市记忆工程,推进城市档案中心建设。加快培育以传统表演艺术为重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项目,注重历史文化村镇的利用。

保障劳动者和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双管齐下,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发展。全面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切实引导企业履行市场责任、用工责任、环保责任和公益慈善责任。发挥、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进一步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设顺畅、高效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大劳动执法和监督力度,劳动法律法规的落实,保障企业和劳动者双方权益。加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重视发挥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作用。

进一步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和城市品质。率先转变发展方式,加快“退二进三”、“优二兴三”步伐,着力提升科技创新、金融商务、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等高端服务业,加快钱江新城、城东新城、之江新城等新城及西溪天堂、城市之星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加强中央商务区等功能区建设,大力发展楼宇(总部)经济,打造高端要素的集聚区和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主引擎。继续“城市有机更新”和“两疏散、三集中”方针,加快“撤村建居”、“城中村”和“景中村”,拓展主城区发展空间。加强城市和生态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提高城市人居品质。

2、杭州人文

全面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建设,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推进“名院集团化”管理。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水平,逐步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标准,不断提高基本医保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探索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建立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1、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全面提然气供应能力,重点加强西气东输一线、川气、西气东输二线、东海气、进口LNG等5大供应气源联系,成环接纳各种气源。做好场站建设和管道敷设工作,重点推进之江至320国道段管道、富阳支线阀室向东南方向穿越钱塘江至滨江站和下沙门站至江东门站建设。强化安全管理工作,充分做好用气调度,建设应急储备气源站,有效提高安全、稳定的供气能力。实行统一的天然气市场价格和公平的用气。

第一节 建设科技强市

4、强化成品油保障

以建立“3+1”现代产业体系为导向,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布局,全力打造国际重要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高技术产业。

2、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

1、优化发展主城区

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作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基础,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龙头,带动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学校、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民间组织、学习型社区(村)、学习型家庭创建,推动学习型组织向社会方方面面延伸覆盖。把建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作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抓手,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五进”活动,继续办好“西湖读书节”,开设品牌特色讲坛,构建社区“学习圈”,实施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举办传统文化节,办好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第三节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2、加快构建产业集聚区

提升艺术原创能力,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杭州特色,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艺精品。发现、培养和引进一批国内一流的文艺家。积极引导群众自主参与各种形式的文艺创作活动,建立群众文化优秀作品的创作、选拔和推广机制。努力打造3~5台(部)达到国家级水平的舞台艺术精品。进一步繁荣影视、动画精品创作,推进制播分离,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提高原创影视动画创作水平。电视各有2~3档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新闻节目。完善精品出版和畅销书出版生产营销机制,形成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版门类和出版品牌。

2、重点发展三大副城

进一步完善扩大民间投资的政策举措,为民间投资创造更好的制度,引导民间投融资行为规范发展,发挥民营企业在扩大内需和推进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扩大市场准入范围,降低民营企业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国防科工、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等领域,不断提高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大力吸引和集聚民营企业总部。

3、发展阶段

4、推进城市大公交系统建设

第三节 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2、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明确以公益性社会事业尤其是基础公益社会事业为投资重点。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放宽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准入,鼓励采用购买、特许经营等方式,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投资和运营。探索公共服务项目经营权转让机制,采取BOT、公私合营等方式向社会资本转让全部或部分经营权,形成主导、市场引导和社会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以深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抓手,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杭州东北部粮油和富春江沿岸粮油产业带建设。有效耕地抛荒,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品质,确保全面完成粮食生产任务。

3、稳定价格水平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物联网、云计算、软件、现代通信、大规模集成电、下一代互联网等,打造“互联网经济强市”和“物联网经济高地”,使杭州成为重要的新一代信息产业。

3、加快发展六组团

2、加强天然气利用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4、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以农民工作为户籍制度的突破口,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逐步实现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保障。重点引导农村人口向县城及中心镇集聚。深入实施下山(库区)移民工程。在尊重农愿的基础上,推进宅置换城镇房产、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工作,探索农民工在城市落户工作。加快乡镇撤并,条件成熟的改成街道。通过加强就业培训和素质提升,加快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人口多渠道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

2、大力培育中心镇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要求,立足基础,突出特色,积极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信息与软件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完善管理机制,强化规划引导,积极推进区域整合。重点发展杭州国家软件产业、滨江电子商务集聚区、钱江新城杭州金融城、钱江世纪城中央商务区、杭州国家动画产业、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新城和城市综合体为载体,大力发展楼宇(总部)经济,着力打造民营经济企业总部中心和全国文化创意中心,保持杭州楼宇(总部)经济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的领先地位。

——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富民惠民安民导向,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保障人益,促进公平,提高生活品质,让全市人民共享发展。

第二节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科技服务业。鼓励发展研发、设计、创意、技术推广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服务业,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科技服务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确保科技服务业在全省的领先地位。

建设好西北部生态带、西南部生态带、南部生态带、东南部生态带、东部生态带、北部生态带。优化城市绿化、山区绿化、平原绿化、村庄绿化,加强湿地建设,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提高森林覆盖率,在确保“城市增绿”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森林增氧、农民增收、林业增汇、社会增彩”的国土绿化发展目标,积极培育碳汇能力。

4、健全生态监测预警体系

2、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第二节 加强

2、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第三节 继续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

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构建供水安全保障网,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城区引配水工程建设,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区域水体流动,使生态水得到较大改善。开展小砾山西水东引工程建设,推进千岛湖引水工程前期工作。加大钱塘江流域等水系力度,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

充分利用杭州现有和潜在优势,积极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努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产业升级的突破口,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加强对价格特别是消费品价格监管,做好货源组织和市场供应工作,稳定居民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价格。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健全市区物价上涨与低收入群体补贴联动政策。继续执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品价格浮动补贴政策。进一步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切实规范收费行为。切实加强重要商品储备和价格监测预警,防范市场价格异动,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提高市区蔬菜自给率。

建材。重点发展环保、绿色、节能型建筑陶瓷、玻璃、钢结构、新型墙体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高档装饰材料。

2、扎实推进治理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逐步形成中等收入群体占多数的分配格局和社会结构。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待遇。深入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探索建立最低工资标准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联动增长机制,加快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促进职工工资较快增长。增加农民的薪金、股金、租金和保障性收入,提高农民金水平,增强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深入实施“立市”战略,扎实推进国家生态市创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2、以创业带动就业

五县(市)城关要按照中等城市定位,以规划为龙头,促进县(市)域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城市品位,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对接、功能延伸的能力,扩大旅游休闲、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合作,促进产业协作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五县(市)老城有机更新。加快桐庐凤川—江南新城、淳安青溪新城、建德洋安新城、富阳东洲新城、富阳创新创意产业新城、临安青山湖科创新城、临安锦南新城等新城及桐庐县城滨江商住综合体、千岛湖进贤湾国际旅游综合体、富阳东洲岛城市“大阳台”综合体、临安太湖源国际生态文化村等综合体建设。

3、构建社会福利体系

1、积极发展中等城市

第一节 建设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

以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服务业体制和政策创新。“非禁即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对服务业的信贷支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用地保障,对市重点服务业聚集区的项目及列入鼓励类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在供地安排上予以倾斜。进一步落实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服务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及收费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服务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加强现代服务业商标品牌培育力度。

3、加快城市快速系统建设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光通信材料、纳米材料、新型纺织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等,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包括创新药物、生物疫苗、诊断试剂、现代中药),积极培育生物农业、生物服务、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产业,实现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建成浙江省生物产业研发中心和产业化重要。

1、大力扶持十大产业

3、培育引进大企业大集团

力争科学发展水平居全国全省前列,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城乡区域更加协调,生态更加优美,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更加清明,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发展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构建终身教育和全民学习服务体系为支撑,加快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第一节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2、基本原则

1、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全面加强城市管理,着力推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智能化,提高城市运行效能。完善“两级、管理、四级网络”管理体制,建立科学高效的城市管理机制,整合管理资源,推进综合管理,形成管理合力,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促进管理重心下移。着力创新城市管理举措,完善“数字”。加强城市洁化、绿化、亮化、序化管理,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着力缓解交通“两难”问题,强化交通管理,优化交通组织方式,鼓励绿色出行,提倡外来车辆换乘。

进一步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的综合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实施综合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四大体系工程”,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

2、积极扩大在杭消费

——统筹发展呈现新格局。

纺织丝绸。重点发展替代进口面料、高档真丝绸、新一代化纤产品、名牌女装、服饰用品、产业用纺织品和装饰用纺织品,努力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纺织品生产出口。

培育壮大低碳产业,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水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展低碳科技,加强与名校大所合作,建立低碳实验室和低碳技术研发中心、研发,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与体系。鼓励低碳设计,以设计为起点降低产品在制造、储运、流通、消费、回收等环节的资源能源消耗,开展低碳产品认证。加快低碳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发展低碳农业,林相结构,发展碳汇林业。

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城乡社区下移,发挥社区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推动基层自治步入制、规范化轨道。形成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积极构建“属地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职责明确、社区服务”的新型城乡社区管理体系。加快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赋予其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生活服务、养老服务、法律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险、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等综合服务功能。

2、具体目标

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突破并掌握一批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建成国内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的重要。

4、促进农村人口转移

第七章 建设创新型城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年福利事业,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扶持为后盾的养老服务体系。扶持社会兴办养老机构发展,落实新建养老机构床位补助和运营补贴。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全市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站)实现全覆盖。支持发展残疾人事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及服务体系。

将改善社会民生和完善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以破七难为民生导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丰富“破七难”的内涵,形成“7+X”新框架,推动经济增长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力构建和谐社会。第一节 扩大社会就业

4、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八大门类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加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建设,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竞争力,形成创新能力强、产业规模大、文化品位高、产业特色鲜明、创业一流、专业人才聚集、知名品牌众多、产权严密、公共服务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

深化“强基育苗”工程,壮大我市游泳、射击等传统优势和潜优项目,完善市、区(县)两级业余训练网点布局。积极参与和举办国内外体育大赛,办好第八届全国残运会,争取申办城运会或承办省级、和国际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提升我市承办国际单项和国内大型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的能力。

1、普及优质基础教育

第一节 发展基础和背景

1、加大污染物减排力度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经济转型升级不够快,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社会发展仍滞后于经济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这些矛盾和问题,都需要在“十二五”时期继续着力解决。

第二节 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功能

1、大力发展群众体育

充分发挥杭州市区在产业、资金、市场、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增强市区对五县(市)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五县(市)发展的财政投入。继续推进“旅游西进”、“交通西进”,加快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网络的有效对接。建立杭州城区与五县(市)对口协作机制,各城区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对口协作县(市)。优化市域产业布局,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创建市级产业集聚区。鼓励杭州市区投资主体参与县(市)产业集聚区开发,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推动城区工业功能区和县(市)重点开发区、产业集聚区挂钩,建立企业搬迁对口协作关系。以区县(市)产业协作带动市县资源共享、共保、生态共建。加强区、县(市)人员交流。大力发展郊区经济,实现区县(市)合作双赢。

推广节能低碳建筑,逐步开展对现有建筑的低碳,推行建筑节能“绿色评级”。建设完善低碳交通系统,推广低碳交通工具。打造一批标杆性低碳社区,推进绿色学校、绿色办公等行动计划的实施。普及低碳文化,低碳生活方式,推行绿色居家准则,开展节能减碳全民行动,促进人们衣、食、住、行、用等向低碳模式转变。

发挥我市产业的比较优势,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着力在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培育产业基础强、发展潜力大的十大产业。设立十大产业发展基金,强化引导和政策扶持。推进研发平台建设,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实现重点领域突破,提高产业水平和竞争力。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国内外有影响的重大产业活动,使十大产业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着力提升我市在全国产业体系中的地位。

2、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合理布局医疗机构,完善城市15分钟、农村20分钟卫生服务圈。在市区新建启用8家市属三甲医院,五县(市)各创建1~2家医院。加强县级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畅通的“双向转诊”制度。推进以社区全科医生培养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加强中医“名医、名科、名院”建设,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推动各级各类医院规范化,强化行业标准管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第三章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百年大计、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契机,以建设“天堂硅谷”为目标,将创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深入建设科技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

以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为导向,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产品开发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换代。提高制造业水平和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结构,提高建筑业的整体竞争力,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1、推进电源、电网建设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社会和谐为主旨,深入实施“六大战略”,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着力深化,着力加强自主创新,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开创杭州科学发展新局面。

发挥“公、铁、水、空港”枢纽的综合优势,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形成综合运输网络,强化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实施杭州东站、南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打造集铁、公、水、公交等交通工具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交通枢纽。实施城站工程。加快客运和货运站场建设,加快物流设施建设。建成杭州汽车南站、萧山客运总站、余杭临平客运总站等国家级公运输枢纽。加快空港建设,实施萧山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设空港物流保税中心,进一步完善机场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积极开辟欧美等新的国际航线航班,提高旅客和货邮吞吐能力,成为浦东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大力推进五县(市)交通枢纽、节点体系建设。

第二节 指导思想

推进“十二五”发展,必须以下原则:

“十二五”时期,我市人均P将实现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跨越,经济社会处于转型发展的战略关键期。这一阶段,经济结构加速转型升级,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动力。城乡区域一体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城市化形态呈现新趋势。社会结构加速转变,中等收入群体逐步扩大,市民素质不断提高。同时,这一阶段,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竞争加剧的特征非常明显,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空前加大;资源对发展的刚性制约特征非常明显,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空前加大;社会矛盾交织多发的特征非常明显,促进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空前加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城市化带来的现代“城市病”特征非常明显,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压力空前加大。破解这些难题,要求我们以宽广的全球意识,的战略思维,统筹的根本方法,切实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推动全面发展迈上新台阶。

3、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引导、企业主导,鼓励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本地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完善市场营销网络,积极推动大型专业市场到市外创办分市场,利用专业市场的品牌效应扩大杭州产品的国内市场份额。依托各行业协会,加强与、上海、广州等市场辐射力强的国内中心城市的经贸交流与合作。积极组织我市企业参加、区域性的大型展会,充分利用大型展会提高杭州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

(摘要)

积极推进社会信息化。实施电子政务整合提升工程,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利用。加快“数字城市”建设,以基础地理数据、遥感影像数据等为基础,建立城市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平台。完善城市基础信息平台,实施“数字”工程。加快推进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信息化,全面推进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面向家庭的电子社区网络,全面实施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工程。构建标准信息平台,积极建设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关键技术、标准体系和示范应用“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3、强化资源综合利用

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行能源合同管理,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建立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有偿使用,实施阶梯水价制度,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强农业节约用水、工业废水回收再利用和区域性中水回用系统建设。推行绿色制造,加强企业原材料消耗管理。鼓励节材设计、节材包装。加快可再生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的推广应用。转变粗放型用地方式,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强城镇闲散用地整合,鼓励低效用地增容和深度开发,积极引导城乡建设向地上、地下发展,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规范整合农村建设用地,提高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效率。

科技创新的核心战略地位,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转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轨道,全面激发创新活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优质创新载体建设、产学研合作、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科技文献大型仪器共享机制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等,组织重大科研、攻关、应用和推广项目,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民生等领域实施十大科技专项,力争在重大技术上取得新突破。

房地产业。积极发展商业地产,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加快房地产服务业发展,发展节能环保建筑,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从全球看,世界经济处在重要的调整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还将再趋活跃,绿色经济方兴未艾,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有利于我市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高层次和水平,推进科技和产业创新。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制约世界经济增长的因素增多,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各种形式的主义抬头,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的制约进一步加大。

4、发展文化产业

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加快国有文化企业产权制度,积极探索国有文化企业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建立市民文化需求表达机制和公共参与机制,培养市民表达需求和参与决策的自觉意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与评估机制,研究符合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稳固和扩大投资增长基础,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把扩大投资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继续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左右。加强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影响全局、支撑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创新重大项目实施机制,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督查、稽察工作和绩效评价。节约集约安全用地,保障重点急需用地,提高土地等要素的产出率和可持续能力。

第九章 加强社会建设

提升公共技术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公益性、性、基础性的科技服务平台。推进产业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块状经济行业技术研发中心、科技金融合作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十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积极推进企业创新,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做专做精一批大行业龙头企业,高度重视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和本土全国500强、全球500强企业的培育。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瞪羚计划”)、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计划(“雏鹰计划”)。积极引进重大产业项目、国内外知名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

第三节 建设人才强市

第一节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旅游休闲业。推进旅游国际化,创新发展会展、运动休闲、健康养生、休闲农业、文化休闲、旅游装备六大产业,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国际重要旅游休闲中心。

第四节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 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教育的转型升级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全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和师资激励保障机制,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计划,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深化办学体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教育和社会培训事业,探索公共资源支持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发展机制,完善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促进机制。管理方式,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和管理,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和学习型学校文化。健全教育普惠机制,统筹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等子女的教育问题,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完善教育体系,实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战略。

3、推广新能源开发利用

充分发挥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和青山湖科技城等平台的作用,促进各类人才创业创新。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加快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为各类创业创新人才提供平台。实施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

精细化工。重点发展有机硅、高等级子午线轮胎、高档染料、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等,培育信息化学品、生物化学品、工业表面活性剂、纳米新化工材料等高科技精细化工产品。

积极发展岗位培训、社区教育、教育和老年教育等继续教育,推进终身教育网络、公共平台和学习激励机制建设。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覆盖城乡的数字化终身学习体系。完善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和村(居)民学校四级网络,全面提升社区教育功能与办学品质。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建立老年教育网络体系。实施“双证制”教育,逐步由城区向农村推进,由业余培训向全日制教育推进,由职业院校向普通高校推进。

3、完善体育设施建设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长效管理。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巩固小餐饮、小食品、小作坊整治,加强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监管和不良反应监测,建立完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和长效监管机制。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品牌建设。强化安全生产,深入进行安全教育,推行安全标准化工作,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社会安全应急管理体。

信息与软件服务业。大力发展电信运营、软件产品、系统集成、信息技术服务、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设计等。充分发挥阿里巴巴等领军企业作用,形成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拉长电子商务产业链,全力打造全国电子商务中心。

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继续加快发展电网,提升电力通道利用率,保障电力供应。重点建设江东天然气热电厂和萧山天然气发电二期工程,完善小水电布局。提高杭州电网受入电源保障水平,重点解决500千伏电源变电所布点不足及主城区220、110千伏电网瓶颈问题,保障大江东产业集聚区、钱江新城等新城区的电力供应,以中心镇为核心加快推进新型、集约农网建设。积极建设节能、低碳、环保型智能电网,提高电网的智能控制能力,建设供电充裕、运行可靠、网架合理、装备先进、技术一流的坚强智能电网,建成用电环节综合智能化体系。

优化提升用能结构,加快推进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实施“阳光屋顶”应用示范计划,应用光电发电的公共建筑、企业厂房、住宅小区等屋顶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太阳能光伏综合应用规模达到50兆瓦,成为省内绿色能源应用的主要。加快建设太阳能光伏示范电站。大力发展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推进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沼溪等水源和地下水热能资源利用。

第二节 建设教育强市

认真贯彻中央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建立有利于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挖掘内需潜力,优化投资结构,稳定物价水平,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2、完善多元化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统筹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以人民群众需求最迫切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养老服务、公共体育等服务为重点,强化增量资源向新城、农村和倾斜,积极盘活优化存量资源,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市场、义务教育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产业市场、公共安全网络、生态安全体系,扩大城乡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覆盖范围,促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均衡发展,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网络、污水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向农村延伸。

第四节 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按照小城市定位,通过完善规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人口集中和产业集聚,把省、市级中心镇培育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生态优良、社会事业进步、功能设施完善的区域经济社会中心。重点将部分人口数量多、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区位条件优、带动能力强的中心镇培育成为现代新型小城市。完善县域城镇布局,加强中心镇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扩大中心镇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支持中心镇财政体制、金融体制等方面的,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土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对中心镇建设用地指标给予适当倾斜。加强中心镇建立投融资平台建设,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风情小镇”创建,发展一批特色城镇。切实加政区划管理。

1、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巩固扩大城市居民消费,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推广信用消费,适当降低消费信贷门槛,推动消费信贷由住房、汽车等重点领域向旅游、教育、家庭耐用品等领域延伸。合理引导消费行为,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积极推进可持续消费发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安全、有序的市场消费,切实消费者权益。

加快城西污水处理厂、七格污水处理厂四期、临江污水处理厂二期、临平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加强中心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现有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工程,减少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的排放量,提高再生水回用率和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完善城市排水基础设施,推进城市雨污分流。加快建设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积极推广小区垃圾分类、清洁直运。

3、完善服务业发展体制和政策

4、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统筹发展。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促进城乡区域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发展空间集约利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公共服务均等覆盖、公共财政惠及城乡,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5、深化文化体制

从国内看,我国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和关键转型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成为中长期发展的战略任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国内需求持续扩大,经济结构加快转型,体制活力显著增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有利于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步入新阶段,《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面实施,长三角地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利于我市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

1、强化生态屏障建设

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港口、陆口岸、航空等集疏散、中转、配送功能的枢纽转运型物流,加快杭州空港物流保税中心建设,建设全国物流节点城市。

2、强化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

构建以高速铁和高速公为主体的综合运输体系。建成杭长(沙)、杭甬、宁杭、杭黄客运专线,推进杭台温城际铁前期工作和建设,谋划大江东产业集聚区铁货运专线建设。加快建设杭长(兴)、千黄、临金和杭新景二期建德段等高速公,拓宽杭金衢、杭宁、绕城高速公,规划建设杭州都市经济圈环线。现有国省道及区域干线公,新建改建国、省道一级公214公里,二级公119公里。进一步完善农村公交通网络,新增农村联网公1000公里。加强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黄金水道”建设,推进京杭运河二通道等高等级航道和港口码头建设。

4、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杭州市新一代天气雷达,升级全市气象、林水、国土等自动监测系统,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开展气候变化和大气生态监测评估。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做好各种防灾减灾预案,延伸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普及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知识,适时举行全民预防灾害演习,提升防灾减灾应急能力。

3、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江南、临平、下沙三大副城要以新城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滨江新城、钱江世纪城、空港新城、江东新城、临江新城、余杭临平新城、下沙新城等新城和奥体博览城、地铁滨康站综合体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宜居程度。萧山区要优化“东兴、中优、南秀”的空间格局,做强现代产业,提升生活品质,优化服务功能,建成大都市强区。滨江区要积极发展高新产业、高端服务业及创意产业,打造高品质人居,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区、浙江省实施双创总战略引领区、杭州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核心区。临平副城要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成为杭州东部枢纽型、型、宜居型和多功能都市副中心。下沙副城要走城市国际化、产业高端化、品质化道,实现从“建区”到“造城”的转变,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新世纪大学城、花园式生态型城市副中心。

4、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全面落实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政策,推进龙头企业向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优势产区集聚。引导鼓励工商企业、农村经纪人、大学毕业生、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等从事农业生产开发,投资创办家庭农场、农庄、农业公司等农业生产企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继续引导和支持各类主体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和联合社。

第三节 优化能源保障体系

1、加强城乡和谐社区建设

完善高教园区建设,支持在杭部省属高校发展,推动杭州师范大学建设全省一流综合性大学,推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市属高校达到全国同类院校的一流水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关键,以增强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能力为重点,着力加强市属高等院校建设。扶持市属高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开展市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重点专业、特色专业、重点实训、精品课程等项目建设。

2、积极开展生态修复

深入实施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工程减排,加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增量控制和减排潜力挖掘,实现主要污染物的减排目标。根据行业特点、各地现有污染物排放强度等因素实行差别化的减排政策。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完善排污权交易机制。

“公交优先”,加快形成地铁、公共汽车、出租汽车、水上巴士、免费单车一体化的大公共交通系统。大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轨道交通一期工程投入运行,加快建设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力争启动轨道交通延伸至县(市)。优化公交线网,继续推进快速公交5号线、7号线等线建设。完善“免费单车”服务点。加快公共停车场(库)建设,完善停车新政,实现静态交通和动态交通同步协调发展。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强化政策扶持,以文化创意融入为核心,带动传统文化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健全文化市场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促进文化资源和要素的流动。培育、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推动文化“走出去”。

重点做好饮用水源、地下水资源、主要河流交界断面、县以上城市空气质量、重点污染源的监测,形成省市县联网、全天候实时的现代化监测体系。加强废物处置、核辐射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应对突发事件和重大生物灾害的防控体系,建设大气复合污染物综合监测及预测预警系统。探索建立碳汇监测与评价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和考核。

第六章 建设生态型城市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四节 建设低碳城市

大力推进杭州与浙江大学、中国美院、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继续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加快“西溪谷”和中国美术学院国家科技园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研发机构,支持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联盟和科研生产联合体。以国家重点大学、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和央企科技集团为重点,引进、共建和培育科技创新载体5家。

加强科学和文化素质建设,努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促进全体市民的科学素质全面提升。加大财政对科普工作的投入,完善科普设施网络,增强各级科育、科技特色学校、科普场馆、活动中心等科普展教功能。

3、加强公共卫生保障

建成东湖-九堡大桥-通城快速、之江大桥-彩虹快速、秋石-风情快速、德胜快速东西段、机场高速,加快建设环北-艮山快速、江南大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九堡大桥、望江过江隧道等钱塘江越江通道项目建设,建成绕城高速公以内“三纵五横”快速骨架系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