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科技产品  扫地机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弘扬塞罕坝精神 共建美丽中国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11-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avtt.info

近日有关于avtt.info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avtt.info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avtt.info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avtt.info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avtt.info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从地图上看,距离北京最近的风沙线是浑善达克沙地。在两者之间,河北北部地区如同伞盖,构筑起一道生态屏障,塞罕坝机械林场则像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在伞顶。

近60年来,三代塞罕坝林场人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建设了百万亩人工林海,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这些人,这片林,这种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牵挂于心。今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塞罕坝机械林场,同林场三代职工代表亲切交流。看着守林护林人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习近平总书记倍感欣慰:“2017年,我对你们感人事迹作了一个批示,提出了塞罕坝精神,这已经成为我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塞罕坝精神,不仅你们需要继续发扬,全党全国人民也要学习弘扬,共同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绿色经济发展好,把生态文明建设好!”

“绿色奇迹”筑牢生态屏障

历史上的塞罕坝森林茂密、鸟兽繁集,后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到上世纪50年代,塞罕坝退化为风沙肆虐的沙源地,成了中国荒漠化防治工作的一块“硬骨头”。有人形容,如果这个离北京最近的沙源堵不住,如同站在屋顶上向院里扬沙。

1962年2月,为了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原林业部在河北承德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在建场之初,塞罕坝就被赋予了四项任务:建成华北大面积用材林基地,生产中小径级用材;改善当地自然气候,保持水土,为改变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研究积累高寒地区大面积造林和育林的经验;研究积累大型国有机械林场经营管理的经验。

随后,来自全国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奔赴塞罕坝,与当地林场的242名干部职工一起组成创业队伍,开启“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拓荒之路。

60年前,这里是荒野、沟壑、石疙瘩。当时的塞罕坝,别说树苗,就连人的生存也很困难。由于缺乏经验,塞罕坝连续两年造林成活率不足8%。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不信这个邪。1964年春,他带领职工在马蹄坑打响了“造林大会战”。连续多天,吃住在山上,共栽植落叶松516亩,当年成活率就达96%。这片林子也成为塞罕坝百万亩绿色林海的起源地,后来被命名为“尚海纪念林”。

是什么让塞罕坝的拓荒者无悔地奔赴苦寒之地?是什么支撑几代塞罕坝人在荒原上扎根奋斗?“没有党的领导,没有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塞罕坝是不可能成功的,也支撑不到今天。”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陈智卿说,林场的第一代建设者听从党的召唤,来到荒漠沙地上无私奉献,在林场近60年的奋斗历程中,是党组织带领创业者历经无数艰难困苦走到今天。

几十年来,几代塞罕坝人牢记使命,让红色基因赓续至今,绿色信念代代传承。通过持续开展造林绿化,在荒原上播下了115万亩人工林,攻克了荒漠沙地治理的技术难关,森林覆盖率从12%增长至目前的82%,林场林木总蓄积达1036万立方米,每年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固碳86.03万吨,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在河北,塞罕坝不仅是地名和精神符号,也是燕赵儿女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绿色窗口与行动引导。“十三五”期间,河北完成沙化、退化、盐碱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272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累计完成营造林3954万亩,“十三五”期间森林覆盖率从31%提高到35%以上。

“经过20年建设,我们的工程造林面积已经赶上了塞罕坝。”距离塞罕坝直线距离约100公里的河北丰宁县千松坝林场,如今已形成116万多亩工程造林面积,千松坝林场副场长何树臣告诉记者,弘扬塞罕坝精神,最扎实的行动就是矢志不渝开展生态建设。

精神力量历久弥新

创业艰难,守业更难。1977年10月,历史罕见的“雨淞”灾害袭来,塞罕坝林场受灾面积达57万亩,20万亩树木被压折、劈裂,十多年来用心血汗水换来的成果损失过半。

“当时在屋里听到外面树枝咔咔断裂的声音,很多老职工都眼含泪水。”陈智卿说。一位林场老职工回忆,灾害发生的第二天,林场的共产党员带头走进受灾林区,带领大家展开大规模生产自救,“几十年来,林场遭遇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每次都是共产党员冲在前,带领林场人爬坡过坎”。

2000年,国志锋从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森林保护专业毕业后来到了塞罕坝。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一个任务竟是上山养虫子。在塞罕坝前曼甸营林区的山上,他度过了两年孤独的时光,国志锋通过养虫掌握了落叶松八齿小蠧、白毛树皮象的生物学习性,也找到了有效的防虫治虫办法。除了业务精进外,他更大的收获是精神启迪:“比起林场的拓荒者们,我们起码能吃饱、穿暖,没有一代又一代林场人的艰苦奋斗和默默奉献,哪有这百万亩林海?”

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几代林场职工持续奋斗,在塞罕坝的绿色传奇中续写新的篇章: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成灾率红线是千分之四,塞罕坝林场能控制到千分之一,2005年以后没有发生过大面积的病虫灾害;从建场到现在,近60年来没有发生过森林火灾。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过去几年,特别是2017年以来,塞罕坝探索二次爬坡。海拔1900米的月亮山,东西北三侧都是坡度30度以上的石质荒山,多少年来草木不生。但如今,一株株小樟子松挺拔茁壮,排成行、连成片。

几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在山高坡陡、土壤贫瘠的石质荒山和秃丘沙地上造林10.1万亩,百万亩林海间那一块块曾经如芥癣般的荒山秃岭,正生长为一片青春的绿海。面对被称为世界级难题的石质阳坡造林,从不向困难低头的塞罕坝人实现了一个个造林技术的新突破,总结出了大穴、客土、壮苗、覆膜、覆土等一系列严格的技术规范,实现了“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

斗转星移,塞罕坝的示范效应在时空维度中不断放大。“这些年,承德市生态环境质量一直保持京津冀领先。”承德市委副书记、市长柴宝良说,5年来,承德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绿色发展战略环评和“三线一单”试点建设,编制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成为全国首个公开自然资源资产“家底”的地级市。

生态“树底”长成产业“树林”

“塞罕坝精神是发源于承德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引领承德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要全面植入灵魂血脉、植入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植入为人民服务实践中。”承德市委书记董晓宇表示,承德将始终突出生态优先,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真正蹚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径。

怎样蹚出这条路?生态“树底”,产业“树林”,在生态文明引领下,打造高质量绿色产业之林。

千松坝林场内的丰宁县大滩镇二道河子村,曾经历了由“万只羊村”向“万亩林村”的转变。二道河子村老党员于永河回忆,1999年他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后,面临的第一道考题就是“养羊还是种树”:“羊养起来了,但是草却越来越少,植被一度遭严重破坏。”今天的千松坝林区,人们的收入渠道已变得多元化:截至2020年底,千松坝造林工程为农民直接增收累计2亿元,其中农民劳务工资1.2亿元,苗木收入4000多万元,林下经济收入4000余万元。

“冬天白毛风,春天黄沙风”是承德人共有的记忆,如今,这里实现了迎风淘金。驱车行驶在承德绿水青山间,山梁绿岭上矗立着一台台风力发电机,与满目苍翠的“绿海”融合成一幅美丽画卷。

目前,承德市清洁能源电力总装机已达757.11万千瓦,今年前7个月的发电量达97.57亿千瓦时,分别占到了全市电力总装机和总发电量的81%和65.6%。承德市发改委能源科副科长金耀明介绍,通过持续努力,承德市构建的以文化旅游及医疗康养、钒钛新材料及制品、清洁能源三大优势产业和大数据、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特色智能制造三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的“3+3”产业格局已具雏形,绿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五年前的35%提升到50%。

近段时间,“二次创业”成为塞罕坝的热词。“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让塞罕坝人倍感振奋。

“我们将全面开展二次创业,到2030年,林场林地面积将达到12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6%的饱和值。”陈智卿信心满怀地说,十年后的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将更加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强,“通过我们的苦干实干,把塞罕坝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示范基地,再谱绿色发展新篇章”。(经济日报记者 陈发明)

0471 http://www.xinzhiliao.com/bj/jianfei/7484.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